中国户外媒体统一货币—中国城市商圈形态研究(COCC) 非正式发布报告

作者:CODC 王精 发布时间:2015-06-02 查看次数:8780次

        才子冯唐说,人活着活着就老了。

        我想,人活着活着就变了。荣升孩儿妈后,一些观念在悄悄发生变化。为工作投入热情和努力,除了那些冠冕堂皇的光鲜理由之外,似乎还有些单纯的想法。

       想象着,无论是现在小小的我的儿,还是将来长大后成为男子汉的他,哪天不经意的问:妈妈,你做过什么厉害的事儿么?

       想象着,等我很老的时候,那时候CODC的小姑娘小伙子问我:你在这里这么多年,做过很厉害的事儿么?

       为了那时候不满脸遗憾,不追悔莫及,为了那时那刻依然能春风满面,豪言壮语:是的!我做过一些厉害的事儿!

       所以终不敢停下努力的步伐。

 

       可能在行业很多人的印象里,CODC总是那么低调,那么本“土”的不能走在行业研究最前端。除了最具公信力第三方这个无形品牌价值之外,CODC在开拓进取方面,似乎永远差了那么点。为此,我确实连辩解的理由都没有。我不能去解释,公司的储藏室其实放了太多测试设备,因为一旦发现有适用于户外的科技武器,我们马上买回来测试,但一次又一次的测试结果总是表明,这高大上的玩意还真不能大规模的用于户外研究。我更不能去解释,为了养活全公司150余人,老大大部分的精力都用于做一个优秀的销售,她几乎从不出席任何发布会,任何媒体会,她一直的理念是,我对外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CODC能做什么,重要的是CODC该怎么活着,长久的没有被扭曲的活着。

       CODC一直在苦苦思索,顺应时代,合乎潮流,大家都隆重期待的户外研究方面产品是什么?传统媒介老大电视媒体,有收视率指标,媒介新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也容易得到点击率和参与度数据,即便是没落的平面媒介,依然有发行指标。户外广告呢?我们一直很难研判,5个候车亭和1辆公交车,2个地铁月台灯箱广告的价值,孰高孰低?孰优孰劣?应该使用哪些通用的指标可以让这些常规的户外媒体被客观评价?

       这是否就是业内一直追逐,一直向往,一直努力想得到的户外媒体统一货币?

 

       何能开发统一货币?

       据各种大小道消息,业内很多其他机构也在研发类似的产品,在开篇那么多的自贬家门后,CODC的优势在哪里?

       CODC拥有17年的户外广告研究经验,一起见证和陪同各类户外媒体兴起发展,有的中途衰败,有的改革转型,有的屹立不倒。但,CODC一直都在。

       CODC拥有150人的专职员工团队,请注意,我强调的是专职。商圈系统的问卷调研需要强大的执行力保证。

       CODC触角延伸到整个户外链条,广告主、广告公司、代理公司、媒体公司以及其他需要户外的机构都是CODC服务的对象,他们的需求代表市场上最真实、最迫切的需求。CODC闭门造不成车,一直聆听来自客户的声音。

       依稀能看到会议室的很多瞬间,我们因为一个观点而喋喋不休,因为一个公式抓耳挠腮,因为一个功能面红耳赤。老大带着我画草图,画图的过程中我才终于明白,从脑子里天马行空的一个产品概念到实际研发产品落地,是多么痛苦、漫长、纠结、多么无法形容的一个过程!商圈系统研发组的同事们,资历最浅的是行业8年经验,这个人是我。有个数据部的同事入行十几年,除了深谙各种户外媒体特性,还善于把控细节,总是能把各种混杂的逻辑关系梳理顺畅;当我画图实在画不下去的时候,一个学计算机专业的小姑娘挺身而出,把所有的户外语言转化成计算机语言,淋漓尽致的体现了专业魅力;调研部的同事,因为接手过几乎所有户外媒体调研的案例,把执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障碍都提前一一清扫。为了实现更高效的调研数据,中天在线APP调研系统也将于20156月正式推出。

       经历过才明白,开发这样一款高大上的产品,确实需要具备对户外行业有着深刻、透彻的理解,确实需要耐得住寂寞的钻研精神,确实需要大手笔的经费支撑,确实需要第三方的身份才能对所有户外媒体不偏不倚。而这些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有幸,CODC全都具备。

       励精图治、历久弥坚,CODC2014年底正式研发出中国户外媒体统一货币-中国城市商圈形态研究(China Outdoor Common Currency

 

 

       何为统一货币?

 

 

       COCC是中国大陆第一个由第三方独立开展,客观、公正的户外媒体统一衡量工具的研究。通过对中国大陆进行的城市商圈人车流量、户外媒体分布、商圈人群结构形态研究,通过受众的媒体渗透率以及千人成本指标,形成不同户外媒体之间价值换算的统一货币。2014年开始的从北京、上海、广州一线城市展开,之后陆续推广到全国30个城市的连续性研究。

       COCC共分为6大模块:

 

       媒体计划管理:

       投放计划的受众管理,包括不同城市不同商圈受众年龄、性别、职业、学历、收入、消费计划等。

       广告投放早已进入精众营销时代,一瓶水都在讲究差异化的受众营销。受众版块管理的功能是根据广告主的广告营销需求,从受众年龄、性别、职业、学历、收入、消费计划、出行习惯等方面找到精众人群。

 

 


       投放计划策略管理,对投放计划进行精确受众筛选后,再根据具体的投放策略,包括投放城市、投放媒体类型、投放数量、投放商圈、投放金额,分析投放计划的不同城市、不同商圈人车流量、到达与频次、千人成本、不同媒体渗透率等。

 

 

       商圈构成:

       可按位置、商圈、城市进行搜索,可以了解各城市商圈结构,不同商圈属性、商圈流量、媒体渗透率等。

       户外媒体依托于所属位置,及所属位置带来的环境因素。商圈人群构成不同,因为商圈环境不同,对于户外媒体而言就产生了不同的卖点。对于广告主而言,他们当然希望把有限的广告预算投入到最适合的区域,在金融商圈投放理财产品,在人群密集的住宅社区投放母婴用品。

 


 

 

 

 

出行轨迹渲染:

       以商圈为基点,研究商圈人群出行轨迹,包括家住范围、工作范围、休闲娱乐范围轨迹。

       如果户外媒体只讲究位置,必然会导致一个尴尬的局面,位置好的媒体广告主永远在排排队,位置不好的媒体冷冷清清少有青睐。其实选择位置的最大原因是能覆盖到有效目标人群,出行轨迹渲染可以帮助广告主更好的选择媒体点位,当然,亦可以帮助媒体公司有数据支撑的更有效的卖媒体。且了解受众的出行轨迹,能更有效的对广告发布策略排兵布阵,让户外广告的影响力达到最大的辐射范围。

 


 

 

 

 

品牌投放策略渲染:

       按照行业大类、行业小类、品牌、产品进行选择,可渲染在不同城市、不同商圈的户外媒体投放策略,为新的投放计划提供参考依据。

       既然户外媒体依存的最关键元素是位置,为广告主提供可视化的投放策略成为必须。通过地图上具体位置的标注,可以让广告主清晰直白的看到竞品的广告都投放在哪里,投放了多少比例,投放了什么媒体类型。

 


 

 

 

地理查询:

       商圈系统兼具了地图功能,可进行地理位置的精确查询,并明确地理位置所属商圈。

 

 


 

 

媒体评估:

       预留二次开发端口,可精确对商圈内媒体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位置、平视角度、仰视角度、视距、面积、周围环境、遮挡等。

       商圈系统调研是以商圈为基准进行,假设受众条件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同一个商圈内同一种媒体类型的媒体渗透率值相同。CODC希望能开放的和媒体公司合作,针对媒体自身位置、角度、面积、视距等的不同,挖掘每个媒体差异化的卖点。

 

 

 

 

  

       距离大数据有多远?

       针对调研方式和样本量,CODC已经准备好接受质疑:

       大数据时代已来,为何仍然采用最传统的街头拦访的调研方式?

       在海量数据时代,多少个样本是否可以推及北上广总体?

       ……

       诚然,大数据时代之所以为冠上大的头衔,是因为通过各种技术方式,我们能便捷的拥有海量数据,然后在海量数据中通过有效的分析方法,找到所需。

从户外广告的角度讲,如何才能获取大数据?和三大运营商合作?CODC确实没有足够能量能搞定全国各地为王的供应商,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数据的长期性稳定性,才能把统一货币研究拓展到全国主流市场。

       所以商圈系统关于受众研究部分采用的仍然是传统街头拦访调研方式,根据现场访问点位的均匀分布,随机的从受众中抽取合格的受访者进行拦截式访问。受访者条件:年龄在1860岁之间;每月到达测试商圈1次或以上;测试城市常住人口(在本市已经居住一年以上,并且在未来一年里仍将继续在本市居住);本人与亲友不在市场研究、咨询公司及广告、公关行业等相关行业工作;过去半年没有参加过类似的调查。目前北上广三个城市执行的问卷份数分别为350035002500

       从数据量上讲,初出茅庐的COCC的数据量确实仅仅是沧海一粟。但大数据者的观念,永远应该是一种技能和态度,不是一种难缠的技术和理念。

 

 

       如果谈到整体局势,诚然,CODC也面临巨大压力,压力一方面来源于广告公司、媒体公司并购潮依然持续,曾经的两个客户可能瞬间就变为一个。一方面来自于2015年户外的开局有点衰败的味道,据CODC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第一季度,户外广告名义增长率为5%,实际增长率为3%,净值增长率为-7%,这三个数字的背后是所有户外媒体面临的客户流失、客户投放量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转移的压力。

       但当CODC卧薪尝胆般终于拥有了COCC后,从个人角度而言,我不那么惧怕丢单了,客户走走回回已成常态,客户对第三方研究公司的评价标准也永远不可能千人一面,有喜欢C的,就必然有喜欢R的,还有信赖N的。如果哪个客户在别的业务方面暂时告别了CODC,我相信,COCC的价值会让TA重新和我Say Hello,会让很多新的朋友和CODC Say Hello

       文末,又要回归到CODC惯有的态度,我们把COCC这个孩童推向市场,新鲜出炉,初来乍到,必然有很多值得推敲、需要完善的地方,必然还有很长的成长之路要继续,我们真诚的等待,赠C建言,手留余香。